師生園地
師生園地

師生園地

從無常中學懂感恩惜福

黎耀祖老師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香港近大半年,在疫情陰霾生活下的香港人,離家外出一定要做足防疫措施以保護自己的健康,量度體溫、戴上口罩、勤洗手、回家後立即徹底清潔消毒是每日的指定動作。為了減低受感染及傳播病毒的風險,我們要盡量避免出外,就算一定要外出都不要到人多擠逼的地方,上班一族在家工作、學生在家網上學習,早午晚三餐買外賣或買食材回家做飯,暫停大部分社交活動都成為了香港人生活的新模式。在一年前,我們絕不會想到這一切一切竟然會在香港發生,就算疫情在港爆發之初亦不會想到會持續這麼長時間,造成那麼深遠的影響。總之,世事無常,一切都在不斷變化之中,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出現,亦是眾多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必然結果。

 佛家講無常,正因為一切事物、現象都是由因緣條件和合而生、因緣條件離散而滅,所以無時無刻都是處於生滅變化之中,而事物的生滅變化往往是不可百分百地準確預測的。故此,佛教認為凡緣起的東西必定無常,無常的東西必然引致痛苦,正如《雜阿含經》所說:「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因為一切因緣和合而成的事物,包括我們的五蘊色身都是無常,如果執無常為常的話,最終必定會事與願違,產生痛苦。事實上,一般人已習慣了執無常為常的顛倒思維,當疫情發生,對日常生活造成諸多不便時,只會先慨嘆世事無常,跟著就是諸多不滿,皆因他們未能認識事物無常的本質,放下執著,將逆緣轉化為菩提道用。

 其實,活在疫情的陰霾之下,我們只懂自怨自艾是於事無補的,只會繼續沉淪在惑、業、苦的窠臼之中。佛陀向眾生開示「無常」的教義,就是要我們認清事物的存在是有著「無變幻不定而非永恆」的本質,只要我們認清這本質實相,放下對人我事物的執著,心念一轉自然就能豁然開朗,隨緣自在,活好當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雖然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但是當我們心念一轉:想一想,當我們在家工作和學習時,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多了,家庭關係是否融洽了呢?我們在家做飯,廚藝有否精進了呢?在家工作及學習,會否提高了對電子教學元素的認識呢?這一切一切的新事物,都是無常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帶給的們的,所以我們要在無常之中學懂感恩惜福,珍惜當下,活好當中,共抗疫情,活出美好而有意義的人生。

 

 

甚麼是「頌缽療癒」?

陳穎賢老師

禪修、冥想、靜觀、瑜伽這些回事,近幾年似乎在香港流行起來。想來並不驚訝,香港可謂繁忙之都,每個年代的人承受著不同的生活壓力,人們開始嘗試各種放鬆身心的活動,早陣子我終於開始接觸「頌缽療癒」。

 頌缽源自喜馬拉雅山,原是當地人日常用來盛存食物的器皿。後來,由於頌缽獨特的音色,西藏僧人把它帶到尼泊爾,頌缽開始應用於誦經和冥想等修行活動中。直到荷蘭的一位聲音治療師Hans de Back在一次宗教研討會中聽到頌缽的聲音,他開始鑽研頌缽的敲擊方法,研發出以頌缽為工具的一套聲波按摩療法。我們的身體有70%以上的水份,頌缽的泛音振頻傳送到身體內,振動體內分子,與頌缽音頻產生共振,成為聲音按摩。這可以有效地放鬆腦波,把身體細胞調頻,回復到平衡,跟大自然協調的狀態,達到治療的效果。

 原理放著不說,之所以接觸頌缽,源於它的音色跟寺廟常見的磬十分相似;後來發現磬大概是頌缽的一種,頌缽有不同形狀,加上物料和造工的不同,每個頌缽都有不同的聲音和音頻。在聲音方面,我們可以用敲擊或磨的方法,而在治療方面,則可以只單純聆聽敲磨不同頌缽之間的旋律,或是把頌缽放在身體不同的部位作敲磨,直接感受頌缽的振繁。只記得我站在一個大如面盆的頌缽中,導師大力在外邊敲打一下,全身竟立即升溫,聲音似穿透身體,原來這是由於身體內的液體與振頻共振的緣故。後來我開始嘗試不同的療癒方法,放在背部上作不同力度的敲磨及有節奏的敲擊,頌缽的聲音和如按摩的共振把我帶到空靈安靜的精神世界。這跟我們禪修課的聲音禪相近,專注觀察聲音,時而清脆、高亢,時而渾厚、磁性,是身心靈的享受,能調整思維,讓我們能更易集中觀察身心各處的狀況。有趣的是,無論被療癒者還是療癒師,在進行頌缽療癒時都同時因音頻共振得到治療的效果。

    在不久的將來,當禪靜軒添置了不同的頌缽之後,大家便有機會聆聽頌缽的聲音,親身感受一下「頌缽療癒」的神奇功效。

 

 

佛教學校大不同

黃康綸老師

 離開無宗教或者基督宗教的學校,來到佛教校園,或許,你會感到無比新奇,尤其是禮堂高聳的佛像,以及傳來悠悠的佛歌,令人肅然起敬,同時又洋溢一種平和的感覺。相信不少中一、插班生、家長及客人都身同感受。

 曾幾何時,我都與大家無異,自小就讀過無宗教與及基督教學校,及後插班到一間佛教中學,起初,眼見巨大佛像及樓梯「喃嘸阿彌陀佛」字句,佛教氣氛之濃厚,以為校方會強力推廣佛教,並規定學生必須參與佛教儀式,使學生皈依為佛教徒。然而,學校除了佛教的教育以外,並沒有強制學生參與儀式,亦沒有給予學生多少壓力皈依,一切都是隨學生意願自由參與。那種寬容的氣氛倒有點意外,當時反生好感。

 根據經驗,我教過三間中學,曾任教無宗教及天主教學校,相較之下,佛教學校的學生都相當純樸,心地亦較善良,至少根據我就讀及任教過的學校而言。或許,這跟佛化教育有關,教導學生正確價值觀、品德情操,而教育的過程亦非以「硬塞」的植入方式,而是溫和地慢慢感化,所謂過猶不及,學生潛移默化地受教,自己領會,或許更為有效。

 在佛教黃鳳翎中學至今任教了一年多,發現這裡是無比的開放,對宗教的包容程度遠超預期。雖然是佛教學校,但當中的師生可有不同信仰,而不同信仰的同學亦能相處融合。過去的年度,我作為宗教事務組老師曾帶領同學參與不同活動,其中印象最深,是一次供僧活動,雖然要長途跋涉到大嶼山的郊區,而且當中亦有信奉不同宗教的同學,但他們都熱心參與、不分彼此,彰顯樂善好施、自利利他的慈悲精神。

 

 

如何獲得心靈上的平靜

6D陳焯玲

  人的生命中總會遇到不如意的時候,也許想睡個懶覺,卻又碰到隔壁鄰居在裝修?曾經因為工作不順的時候感到煩躁?晚上又因為種種不知何處而來的胡思亂想而整夜無法入睡?每天想著不如意的事情變得越加鬱悶,你會聚精會神地渴望心靈上的平靜。

    以前的我認為這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為什麼我們花20分鐘的時間閉上眼睛靜靜的發呆?心裡一開始就有了鬱悶和抱怨這種奇怪的行為,可是當我閉上眼睛,身邊噪音消失,不同的事情在我的腦海裡爭先出現,我不斷告訴自己:「不要想,不要想」,想壓低自己的煩躁感,可是卻越來越多的煩惱……我一直想怎麼還沒結束,腰好酸,腿也麻,可是當我學習觀察它們的時候,仿佛它們的消失了,身邊只有自己的呼吸聲,隨著呼吸,注意力轉化之後反而整個心都沉浸下來,煩惱不是消失了,但我卻以另一個角度觀察煩惱對我造成的反應,了解當中的成因,當你張開眼睛的那一刻,發現好像對整個自己有一個新的體會。

   我也覺得靜觀也是一種「因緣和合」,當我們的精神感到了疲憊和焦慮,煩惱都不是什麼大事,慢慢讓我們將清楚煩惱的前因後果,也讓我們反思自己。靜觀他就像是讓一個讓有躁狂症的病人安撫心情的麻醉劑,讓他們逐漸安睡不再出來搗亂。同時也是給我們一個機會了解自己內心不平靜的成因,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平靜,就像有時候內心的壓力感和煩躁感蜂擁而至,在胸口壓抑,時,閉上眼睛感受一下自己的身體給自己一個寧靜的環境和自己相處,知道這些感覺從何而來,也讓自己可以遠離煩惱。

  相信如果沒有嘗試過靜觀的人是難以相信靜觀能帶來的真實的感受到自己的一種心靈安慰。「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即則智慧生」,當我們將靜觀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時時保持心靜、意靜,智慧便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讓我們更擁有真正的大智慧。

 

 

護生就從現在開始

6C 張倩儀

最近頻繁的天然災禍及各種高傳染性的疾病,都是因為人類對大自然過度剝削及破壞了生態平衡的惡果,有人提倡以護生來減輕對大自然的負擔及破壞。廣義的護生是保護生態,而狹義的護生是愛護、保護眾生。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的護生都能減輕人類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我們更應該坐言起行,立即開始護生行動。

天然禍害及各種高危傳染性疾病的根源到底是什麼?當然不是源自大自然本身,而是由世界上最有智慧,但卻最自私、最有慾望的高等生物------人類一手做成。人類為了滿足口福之欲而食用過多的牲畜,如牛羊豬、雞鵝鴨等,甚至連一些寵物如白兔、貓狗等也難逃一劫,成為人類餐桌上的佳餚美食。其實,人類是否一定要吃肉才可生存呢?答案當然「不是」。人類每天都要吃肉並非出於健康理由,而是為了滿足口福之慾而已。食用過多的肉類,非但對身體健康毫無益處,更會增加體內毒素的積聚,增加患重病的風險。在人類日常生活中,動物的價值只是一種工具,動物的權益一直得不到重視,人類只是利用各種動物的生命來換取利益,事實上這並非一種道德的行為。

除了食用動物、還有利用動物。人類文明的發展,不但靠人類自己還要利用大自然的資源。隨着社會進步,人類的貪婪被無限放大,人類運用大規模生產的模式來發展市場經濟,例如用大量的樹木去製造不同款式的桌子、椅子等去吸引顧客。消費主義的盛行導致天然資源的虛耗,生態失去平衡。此外,人類更利用動物去賺取金錢,近年有許多主題樂園、動物園及馬戲團都有出現一些動物因過度疲累而死的個案。動物一直被人類利用,沒有顧及動物感受及尊重生命,以自己的利益作為優先考慮的條件,不但令生態受到嚴重的破壞,甚至破壞整個食物鏈。這完全是人類的自私、貪婪所致。

世事無絕對,總會有人認為護生不重要。特別是肉食者及功利主義者,他們認為雖然破壞了生態環境,但能令大多數人得到快樂都是值得的。另外,他們認為食肉不但能攝取足夠營養,更可以滿足口福之樂,有何不妥呢?這完全符合功利主義所主張的:能令大多數人快樂的行為就是道德的行為。但是近年很多醫學報告都指出素食能提供每日所需的營養,反之食肉會產生很多毒素,影響健康。此外,素食也可以很美味,能滿足人的口福之樂,沒有日日食肉的必要。

最後,到底滿足人類的慾望重要還是尊重其他動物的生存權重要?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但在未有圓滿答案之前,我們都應該從現在開始護生,為大家居住的環境盡一點義務,為大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多出一分力。

 

 

護生有辦法

5A  葉悠

在現今社會,有很多人認為放生是護生的一個主要方法,但近年來也有很多因為放生而延伸出的悲劇,例如有人知識不足,把原本生活在淡水區域的巴西龜放入大海;又有不良份子把放生視為生意,吹噓放生功德,誘騙人們購買動物再行放生,這還是放生的本身意義嗎?現代放生是否一個愛護動物的行為,這一直存在著很多爭議。淨空法師曾言「護生是本,放生是末,本末一定要搞清楚」,可見放生並不是護生的唯一內容,重要是看我們如何理解護生,把當中的精神放於現實生活中加以實行。

 

護生於我而言,就是著力保護生態,包括動物以至自然環境。最簡易直接的是從食物開始。我不茹素,然而我拒絕不人道製作的食物,例如魚翅、鵝肝這些令動物本身受苦的食材。我又想到現時流行「釣蝦即烤」,我曾看到有人直接把在水中釣起的蝦放進鹽中調味,再立即放置在燒烤架上,看到蝦子把鉗實實地扣在鐵絲網上,我就想,這種「新鮮」真的可取嗎? 外地有「生吞」八爪魚的吃法,這無疑同樣是給予不必要的折磨。要全民茹素雖似乎是太過理想,但我們可以這樣嘗試:堅持吃葷的就一口也不浪費,畢竟每一口肉都用上許多的天然資源;選擇食材要要用心揀選,感恩為我們犧牲的動物,不接受背離人道而得來的食物。

 

「環保回收」和「斷捨離」亦是現代盛行的護生方法,然而,我們又可以如何以此為基礎再進一步去護生呢?我留意到近年出現了「純素產品」,發現這些物品大多是護膚、化妝品和衣物,它們的原料均不損害海洋生態及不進行動物測試,這令我醒覺,原來自己的生活習慣,一直或多或少在傷害大自然的運作,雖然這些純素產品在市面上仍不算流行,萬事起頭難,自己主動走前一步認識衣食住行的本質,便能逐步避免不自覺破壞生態的行為。

 

科學發明確令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優越和方便,吃喝玩樂無不日新月異,現今社會中,有不少人對護生有很多的誤解,甚至做出了一些本末倒置的行為,這真可謂「好心做壞事」。護生的第一步,就是好好培養慈悲心。我們因慈悲心而不不忍其他生物受苦,不希望以他們多餘的苦難去促成自己的愉悅。用慈悲心去理解身邊的事物,明白我們如何在損害生態,才能有正確的方法去避免。要持續護生,更要慈悲心作輔助,不怕煩瑣,不懼困難,相信絕對有更多可行的護生方法,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真正實行護生,為自己和他人積集福德,建設更美好環境。

 

 

生命的色彩

5A   譚珮瑩

 

    我們的世界富有很多美麗的色彩,例如雨過天晴的七彩彩虹,大自然的綠色生態。但我們又有沒有欣賞過生命的傳奇色彩呢?在當今的21世紀,人類的科技日新月異,生活品質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於是我們開始關心身邊的一切,如動植物等等。一些人開始提倡「環保」,「節約能源」,又或是富有濃厚佛教色彩的「護生」。

    說起「護生」,我們不禁將其與佛教慈悲為懷的精神聯繫在一起,社會上有很多人甚至是我自己的親戚朋友,也開始用各種的方式,實踐他們認為愛護眾生的活動,當中不外乎於放生動物之類。但他們不知道,一些無良的商家以放生動物為理由舉辦了很多的放生活動,吸引客人從他們購買動物作放生的用途,再在客人離去後把客人剛剛放生的動物捉回,從而達到「可循環賺錢」;即使有些商家不用這種卑劣的手段賺錢,客人們的放生行為也會影響到動物世界的平衡,無意中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雖然是無心之舉,但這有何嘗不是「好心做壞事」呢?

    每條生命本都富有色彩,但卻有些人為自己的一己私慾而生生剝奪了動物在這個世界生存的權利。為何這樣說呢?因為現今社會,一些商人把本不應提倡的活動當成娛樂他人的「賺錢工具」。舉個例子如鬥牛,在鬥牛場上牛與人,必定非死即傷,這種娛樂他人的方法極為殘忍。但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願意花錢進鬥牛場去觀看這類活動,令商人有利可圖。除鬥牛外,還有打獵,買賣寵物,販賣象牙等。當中並不缺乏非法行為,這種令人不齒的謀利方式,令人不齒,卻仍難以制止。

    其實愛護生態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在社會上的地位可能微乎其微,做出的行動可能不至於影響到所有人,但只要人人都出一分力,保護生態包括大自然和動物,不人道的食物不吃,如魚翅,鵝肝…不進行一些傷害動物的娛樂方式,如穿着皮草,利用動物做科學測試,只要人人都出一分力,生命的色彩便得已延續。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護生」和「慈悲」不正如我們的本意相同嗎?


勸誡朋友必勝技

黎耀祖老師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一個名叫道一的年輕僧人,他常常整日打坐以求成佛。另一位中年禪師懷讓見道一甚具慧根,是佛門中不可多得的弘法人材,不想他因執著於打坐形式而有礙開悟,於是便決心要點化道一。

有一天,當道一正在打坐時,懷讓故意問他:「請問你打坐的目的是甚麼?」道一說:「要成佛!」懷讓默然不語,然後取來一塊磚頭在禪房外的大石上用力磨。道一被磨磚的吱吱聲騷擾得不能靜心打坐,於是便出外看個究竟。他只見懷讓將磚頭放在石上用力磨。他十分費解,於是便上前問:「禪師,你為甚麼在這裏磨磚?」懷讓答道:「我要將磚頭磨成鏡子!」道一聽後十分愕然,並說:「怎可能把磚頭磨成鏡子呢?」懷讓立即反問:「難道你整日打坐就可以開悟成佛嗎?」這一問有如當頭棒喝,道一開始對自己向來認為有效的修道方法感到懷疑:打坐是否真的可以開悟成佛?雙方沉默了一會,道一問:「究竟怎樣做才對?」懷讓?:「如果有人駕牛車而車不行走的話,你會覺得打牛還是打車才對?」道一無言以對,心暗想:「自己的行為不就是打車的人一樣愚笨嗎?」懷讓接著說:「究竟你坐禪是為了打坐還是為了成佛?若果只為了打坐,就不應拘泥於打坐的外在形相;如果是為了成佛,我可以告訴你:佛根本沒有定相可言,若你仍執著於坐相的話,不但不能領會佛法真諦,更談不上開悟成佛。」道一聽完這段教誨後智慧頓開,立即開悟。

其實,懷讓禪師點化道一的方法十分有效,並且充滿智慧。懷讓明知道一以打坐的形式修行必定不能開悟成佛,但他卻偏偏將打坐的方式奉為開悟成佛的金科玉律。懷讓若果以直接的言詞去指出道一的偏失、勸阻他繼續打坐禪修的話,基於他過往的信念,必定會拒絕懷讓的勸阻,並且可能會惡言相向,最終只會不歡而散,勸阻之事只會前功盡費。於是,懷讓便用磨磚作鏡的比喻來引起道一的注意,待道一注意到懷讓的行徑並對磨磚作鏡一事提出質疑時,再以「打牛、打車」之喻來開示道一打坐不能開悟成佛之理。這樣,以道一對磨磚作鏡的質疑來引發他對自己打坐成佛一事的徹底反思,道一不但不抗拒,並且能自己找出答案,體悟出自己過往的偏失。

事實上,現代人的心靈極之脆弱,自我極強,自卑亦強,往往經不起別人的直接批評;甚至不能接受別人刺穿自己的死穴。如果我們在勸戒別人或糾正別人的偏失時,能活用懷讓禪師的智慧,不但能幫助別人,更加能夠建立人際間良好的關係。

 

 

重新認識佛教的智慧

黎耀祖老師

現今社會,一般人對佛教都存有一種錯誤的見解:認為佛教是一個迷信的、消極的、落伍的、與時代脫節的宗教,只有那些無知婦愚和公公、婆婆才會信奉。其實他們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現象而未能深入佛教義理的精粹,看不出佛教對人生的啟示。基於此,便單憑表面的宗教現象來斷定佛教是迷信的、消極的、落伍的、對人生沒有價值的宗教,於是便輕視佛教,輕視為世人宣說這些佛法的大導師──佛陀,甚至不尊重那些承傳佛法、令法住於世的出家人,這實在是可悲的現象。

事實上,佛陀所講的佛法是充滿人生大智慧的,並且是不受時空限制、有著普遍性的道理。例如佛陀所講的四聖諦、十二因緣、五蘊無我等的教法,充滿著人生的智慧。現試將四聖諦、十二因緣、五蘊無我等教法所蘊含的人生智慧及現代意義略述如下:

 

1.四聖諦

四聖諦是一切佛法修行的總綱性原則。佛陀先指出人的存在是充滿苦的,因為在因果綱絡之中,我們受著種種因緣條件的制約,不能自我主宰,更不能主宰別人、主宰世界,我們只是一個被決定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如此無奈。在「人是一個非自我主宰的個體存在」這前提之下,人若被無明煩惱所支配而不滿於這存在的實況,妄要改變的話,便會作出很多非理性的錯誤的行為,妄想去主宰一切,最後唯有償付錯誤行為的代價──承受人生的各種痛苦。可見苦不在外,而是內在的,是主體自己構作出來的。佛陀將人生這些苦歸納為八種,稱之為八苦:

1. 生苦:生存環境改變的痛苦

2. ‚老苦:身體機能衰退,力不從心的痛苦

3. ƒ病苦:身體患有病痛之苦

„4. 死苦:面對死亡的痛苦,因死亡將一切可能變成不可能

…5. 愛別離苦:與心愛的人或物分離之苦

6. †怨憎會苦:偏偏與討厭的人或物相遇之苦

‡7. 求不得苦:偏偏得不到自己喜愛的東西之苦

8. ˆ五蘊熾盛苦:有了五蘊所成的身軀就會引致身、心很多不同的煩惱

以上八苦皆由人被無明支配,喪失了主體性,不能自我主宰,感到無奈而產生的。這就是苦集二諦所講的真理。苦聖諦和苦集聖諦是世間的因果關係,指出人生是充滿著痛苦的。佛陀如果只說此二諦,人生就沒有希望,人就只好永遠消極地接受一切的痛苦。佛陀畢竟並非只留於指出人存在的實況,更重要的是教眾生如何去突破個人生命的局限(既然苦是自己構作出來,便要自己去將之消解)。故此具備大智慧的佛陀跟著便說出世間的因果關係──苦滅聖諦及苦滅道跡聖諦,這樣人生就有希望了。苦滅聖諦指出人是可以斷除無明煩惱,並有證入清淨的涅槃境界的可能,不過我們先要實踐修行,去除妄執,這就是苦滅道跡聖諦了。

總之,佛陀在四聖諦法中先指出人存在的局限性、無奈性,然後再指出人是有突破生命存在局限的可能與方法,這樣人生就充滿積極意義,並非如一般人所說:­「佛教談苦,談出離,是一個消極的宗教。」

 

2.五蘊無我

五蘊主要是說明經驗主體(我)的存在並非一個永恆的存在,只是由五大類要素所組成的因緣和合假體罷了,並不是一個有常、一、具主宰性的實我,最終的目的是要確立人無我的觀念。可以說,佛陀是用主體的入路、經驗的入路來對主體作經驗的分解,從而確立人無我的觀點。既然人非永恆的存在,故此我們無需對這個五蘊假我過份貪戀執著,而貪戀執著的結果往往為我們帶來痛苦,這就是佛陀給眾生的一點啟示。但眾生往往卻基於無明愚癡,不知自己是是由五蘊所組成,盲目地誤執這個無常的假我為實我,於是樣樣以自我為中心,這便會因執著而起煩惱,甚至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的行為。但當我們明白了五蘊的道理後,便不再盲目的誤執假我為實我,於是便不會事事以自我為出發點,突破個人的局限,解脫煩惱。

 

3.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的提出主要是處理主體生命存在的問題,當中蘊含很多的人生啟示。例如十二因緣以無明作為第一支,目的是要指出人的行為是源於非理性的,而十二有支的流轉正正反映出人的生命存在狀態是受著因果關係的主宰。在因果的關係網絡之中,主體若起貪戀執著(愛取)就要承受自己所選取的行為的結果,故此苦是內在的,是來自主體自己的貪戀執著和非理性的衝動,這正好反映出主體自作自受的自主原則及因果秩序的公平原則。

其實十二因緣與五蘊的提出,都是要處理主體生命存在的問題。不過十二因緣是動態的分析,透過因果相關的十二有支的撐開,賦予眾生生命流轉「苦」的解釋,指出眾生生命的去向及作業受報的因果關係。而五蘊卻是靜態的分解,平面地指出人是由五蘊所成,是非一、非常、非主宰的存在。

 

另一方面,很多人認為佛教的理論十分迷信,難令理性之士信服,特別是三界六道的理論,充滿迷信色彩。不過,如果我們從哲學理性的立場去分析三界六道的話,我們不難發覺當中所隱含的精神是充滿人生智慧的,並且極具積極向上的精神。

 

1.三界

傳統對三界的解釋是指眾生所居的世界,內含三個迷執的界域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於此三界生生死死,不能出離。但我們若從哲學的立場去分析三界的話,這其實代表著主體生命存在價值的不同等級及生命境界層層突破超升的進程:

欲界眾生──他們的存在全由原始欲望所主宰,對更高的價值存在沒有追求的動力,

所以他們的存在價值是最低下的。

‚色界眾生──他們的存在已經擺脫原始欲望的主宰,並轉而追求物質上、生活上的滿

足,所以他們的存在價值是較欲界為高的。

ƒ無色界眾生──他們的存在並非以追求物質上、生活上的滿足為目的,而是追求精神

上的滿足與自由,所以他們的存在價值在三界之中是最高的。

從上可見,三界的劃分,其實是將現實世界中眾生存在的生命形態,從存在價值上作出區分,並指出眾生有突破生命局限的可能,當中並沒有甚麼消極、迷信、神秘的成份。

 

2.六道

傳統上說,六道是指眾生生死輪迴的六種存在形態,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執著六道是否真實存在,亦沒有必要將六道放入三世輪迴的框架中去理解。其實從六道的分類當中可看出共背後的精神是充滿著理性及現代意義的。

六道又名六趣,趣即趨向、傾向的意思,其引申義是指主體產生了一個念然後趨向於一個行為,所以六趣亦即是指主體通過作業,趨向於六道中的某一道。由於主體是以自己所作的行為作為使自己傾向於某一生命類別的前因,故此背後是含有自作自受的精神。此外,佛教對眾生生命存在的看法並非是平面的,而是有存在價值的高低之分。基本上天、人、阿修羅等三善趣的存在價值比起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趣的存在價值是要高的,佛教對生命存在作這樣的定位、安立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即鼓勵眾生向上升進,提高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事實上,六趣的象徵意義正是現實世界的反映。

天趣的象徵意義:天趣眾生的生活實在太美,不會反省,漸漸喪失覺性、悟性,到福

報受盡時便會一無所有,一切要從頭開始過。這象徵現實世界中生活美滿而缺少覺性的人。

‚人的象徵意義:人是會進行理性思考的動物,所以人要時時刻刻思考、反省自己當下

的存在是否真真正正地做好一個人,實現人存在應有的價值。

ƒ阿修羅的象徵意義:他雖是天神,但卻是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這象徵現實世界中那

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

„地獄的象徵意義:地獄原指充滿各種痛苦的地方,其實在現實世界中亦有這樣的地方,

例如發生種族衝突、種族屠殺的印尼。

…餓鬼的象徵意義:餓鬼原指那些飢餓而沒吃的眾生。這象徵現實世界中一些本可食但

卻因某些不因而不能食的人,例如學生犯校規,被老師罰留堂而不能前往用膳。

†畜生的象徵意義:畜生的存在全由原始欲望所主宰,完全沒有理性與道德可言。這象

徵現實生活中那些不思進取,只滿足於個人慾望、缺德自私的眾生。

 

從上文的論述之中,可見佛陀所說的道理非但不迷信、不消極,並且極具現代意義,對人生有著積本極的作用,既可指導我們的人生,亦可給我們突破生命局限的啟示,提升個人存在的價值,層層開展自己的生命境界。

佛誕快到了,我們應如何紀念佛陀呢?我覺得最好的做法是趁著佛誕的機會,重新認識佛教的智慧。當世人深入認識佛教的妙處之後,才會認同佛法對人生的價值,才會信受佛法,亦會對宣說這些極具價值的道理的佛陀加以尊重,最後亦會尊敬護持佛法的出家人。而我們作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徙,亦應當把法住於世作為自己的責任,將佛法的精粹及對人生的啟示向世人介紹,使世人能對佛教有正確及深入的了解。

 

克盡己任,樂承擔

 5A 游韻彤

  你每天都有盡自己的責任嗎?克盡己任,是指盡力地履行自己的責任;樂承擔,顧名思義就是樂意地承擔……。究竟是承擔什麼?不就是我們的責任!

 我認為有責任感是作為一個良好公民的必要條件,不管你是學生或是老人家,只要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就會有不同的責任要背負著。

 就以一個學生來說,讀書就是我們的責任,因為我們有權利去享受社會各種各樣的福利,就像一種等價交換。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我們在學校也有不同的責任要負上,看到初中的同學人生路不熟,對學校的環境非常陌生,不能適應新的環境,我們就要承擔責任,協助他們。看到師弟師妹感到迷惘時,便指導指導他們,作為他們的明燈;知道學校有投票活動時,一定要積極參與,投下神聖的一票;遇見老師的時候,微笑點頭示好就是良好的公民責任───以禮待人;看見小食亭有廢物,也會幫忙清理,做一個有公德的公民。以上的行為,也能套用在現今的社會,協助其他人、積極投票、有禮貌、有公德心就是一個出色的公民了。這樣微細的行為,就能改變我們的社會或國家,甚至是世界,使之變得更好。因為這些富有責任感的行為像一種病毒,是會人傳人互相感染的,一傳十,十傳百,小的舉動就能改變風氣了。

  華盛頓說過:「快樂和盡責是分不開的,我想藉盡自己責任,以增加自己的快樂」。可見,你盡自己的職責時,自己也會快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樂承擔,這些責任有人強迫你的,這些責任是出於內心而去做的,這些責任是自己樂意去承擔的。若你不是真心去承擔責任,克盡己任也沒有意義了!     (此為作者競逐十優公民學生時向大會提交的文章)

 

 

如何以五戒十善教導年輕人珍惜生命

5A 王志超

近日,關於學生自殺的新聞不斷出現,在這兩年間便出現約

二十宗學生自殺的悲劇。我常常在想他們為什麼那麼想不開呢?

是因為功課太多?是因為學業繁重?是因為感情問題?還是因為

家庭問題?你知道嗎?

我是一名佛教徒也是一名中學生,既然大家都是學生,我希

望把自己的一點看法分享給同樣作為學生的你們,希望能夠幫助

你們,開解你們。

佛教徒一定知道佛陀為什麼要立下五戒十善,唯一目的就是

為了「防非止惡」。更是規範我們身、語、意的戒律。我們守持五

戒十善更能得人天福報而不至墜落三惡道。

五戒可分為:不殺生;不飲酒;不偷盜;不妄語及不邪淫。而十善則包括五戒再加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及不貪,不嗔,不癡。

其實這一些條例我們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選擇輕生的學生已經犯了不殺生戒,不貪及不癡。不殺生是指不可以殺害一切有情眾生當然亦包括自己,然而不貪便是世人引取各種事物,名分的慾望,輕生的學生是貪的因為他們渴求快點解脫自身煩惱而利用自殺得到目的;而不癡便是被慾望蒙蔽,被自己的愚昧慣性所操縱。自殺的行為是十分愚癡的,我們的生命不僅僅屬自己擁有,我們的生命更是因緣和合的,屬父母、民族、國家及社會。自殺更犯了殺業,後世會墮三惡道之中,因此佛弟子及未覺悟的世人不應自殺來作賤自己寶貴的生命。

在我看來,自殺是自私的行為,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是不孝的行為。自殺者只知道自己的痛苦,卻不知道他的親人及周圍的人也會因此而有很大精神痛苦。

佛教經典裏,《成實論》卷十指出,惡有惡“大惡”,“惡中惡”有三種,其中自殺亦比殺人的惡業更重。而《梵网經》也指出,凡生者皆為我父,我母,故殺生即殺父及殺母。再如《大智度論》說,無論如何勤修福德,若未能遵守不殺之戒,亦將失其意義。總括以上各種典籍,自殺這種愚痴的行為,在佛教是極反對的。

再例如,其實吸毒及飲酒亦是屬自殺的一種。這兩種方法會慢慢導致我們身體受到傷害最後導致死亡。而飲酒及吸毒更是犯了不飲酒及不殺生戒。

我們受持五戒十善,不但可以得到人天福樂,更不墮三惡道。而五戒十善更可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著一個正面及積極的人生價值觀,更令我們能在困境中、絕望中找到一個明確的方法去解決。

最後,我想帶出,其實無論我們的生存條件或生存環境如何地艱難,無論有多少無法解決不到的問題都要堅強地活下去。因此我們不能走歪路更不要逃避,我們需要的是正面地去面對;走向正覺的道路。

 

 

 

 

《假如我是佛陀》  
5A  王志超

 

 

佛陀是釋迦族的太子,他出生貴族,從出生至出家,衣食無憂,家財萬貫。甚至從沒有過一點憂愁、一點辛苦,過著快快樂樂的日子。如果我是佛陀,我會利用自己的大部分的家產去建立一個基金會,同時成立一個專門服務弱勢社群的機構,去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促進社會的安穩,藉此來發揚佛教自利利他的慈悲精神。我們要知道,世界上的名利地位,金銀財寶,親人摯愛,乃至一切一切的都是緣生緣滅。正如佛陀在《佛說無常經》中所說:「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所以,有緣之時應該珍惜關懷。   

    現今香港的社會的政治紛爭不斷,斷斷續續,永無止境。佛陀涅槃前,說過我們要以戒為師,真修實證才不會墮入邪見之中。如果我是佛陀,我會以悟道時候的中道思想去說服各個黨派,要他們明白一切皆空的道理,不要落入二邊執著的窠臼之中。他們若繼續執著己見、排斥對方的話,只會令香港走進萬劫不復的境地。我亦會用「四念住」的修習來去除他們的貪愛和慾望,令他們放下我執以及成見,不要再各走極端。要知道若一個人一旦被貪嗔癡所迷惑,而隱蔽了自己的正見,便會令自己招惹許多的業,有了業力,就自燃會招感與所作業相應的苦樂果報。如《法句經》中說:若人以染汙的心意而有所講說或行為,痛苦就會跟隨他,如車輪跟隨拉車的牛馬。反之,若以清靜心意而有所講說或行為,快樂亦會跟隨他,如影隨形。   

    除了政治上的胡攪蠻纏外,社會上也有許多倫理道德的事情發生,如家庭亂倫關係,同性戀,安樂死,複製人等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卻是佛陀生前沒有討論過的。假如我是佛陀我會去處理這些問題,給世人一個明確的行為目標。如家庭亂倫關係,佛陀是雖沒有探討過這問題,但卻給弟子們訂立了佛門種種規矩,如受持五戒,五戒裏面有一條不邪淫戒,講明道,我們決不建立沒有愛和承諾的性關係。防止伴侶或以及家庭由於不正當的性行為而導致關係破裂。這正正是完完全全可以規範我們,不做出這等傷風敗俗的事情。可世人往往因自己隨心所欲而做出了許多惡業。  

 總之,假如我是佛陀,我會......。為社會的和諧,全人類的幸福盡最大的努力。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悉離苦,這樣做才配得上稱為佛陀。

 

 

 

尊重互諒,愛共享,做個負責任公民

6D  區子朗

 

 

  「公民是一種身分的形式或一種身分的認同,使個人在政治社群中取得相關的社會權利和義務。」以上概括「公民」一詞的意思。然而,每個人對「公民」的詮釋有異,就履行公民身份的態度,又有不同。

  撇除政治、地域因素,我簡單地把「公民」和「人類」劃上一個全等號。作為大同世界一份子,有必要清楚了解並履行公民責任。老師從幼稚園到中學,以至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忘教我們要有公德心,不要亂拋垃圾,要保持地方清潔……這一切一切都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所需具備的基本質素。

  隨我們成長,接觸的人與事漸多。對待每一件事物也理應需要更加深化和全面認識,不要再停留於了解表面。不亂拋垃圾便是負責任的公民?我們要學習的還多!

  在巴士上,升降機內遇見印巴籍人士,部分人選擇迴避。這不是一個設例,而是活生生的例子。可能因為多年來不同媒體給部分國家的人描繪成不是戰爭就是罪行的。部分華人又會稱他們為「阿差」。在我而言,這些錯誤表述直接影響下一代。當我們面對少數族裔,第一時間對其進行判攝。雖然這行為可被視為人類本能的危機意識,但主觀的評價對受評價者極之不公,這正就是歧視問題。正如我之前提過,出現這些問題,無疑是源於對事物缺乏深化和全面的認識。負責任的公民應踏出一步,放下偏見,有接納的胸襟,與人溝通,認識來自不同階層,擁有不同膚色的人士。即使彼此在文化語言上各有差異,互相學習一下又何樂而不為?要不就只是一隻井底之蛙。

    不希望成為井底之蛙,便要離開舒適區域,放眼世界。放心,這不是橫越珠穆朗瑪峰的艱鉅長征。只要我們每天從日常生活開始做起,多留意身邊事物,多以同理心了解別人,多欣賞,少埋怨,和諧愉快生活指日可待!

 

 

 

生活中的菩薩

張諾亞  

 

 

        有的人認為菩薩是菩提薩埵,是覺有情,也有人認為菩薩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但我卻認為菩薩是無處不在的,它像溫暖的陽光一樣普照在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

      那我們如何在生活實踐菩薩的修行呢?或許你以為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愚癡中解脫出來,而得到徹底的覺悟﹔或許你以為要救濟世人,拯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之中﹔或許你以為要做出偉大壯舉,造福全宇宙全人類……其實不然,生活中隨處可見擁有菩薩特質的人,正如太虛大師所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你以為菩薩來自上天嗎?非也。你以為我們死後才能成佛嗎?非也。只要我們建立完美的道德人格,不用等到往生凈土,也能成為菩薩。

      就像維摩居士,他的身份雖然是居士,但他卻已具備菩薩的德行。維摩居士家財萬貫,聲名遠揚,人眾盡知。他經常救助貧苦的民眾,布施僧侶,樂善好施;又往來於各個階層,經商時非常講信用;而且不執著於外相,為了度化眾生,維摩居士可以向天神天魔說法,也可以向世上執著的王公貴族說法,更可以向不肯信佛的外道人士說法;他甚至出入妓院、酒館、睹場等場所,只是為了向貪歡求樂的鄉民說法渡化,宣揚大乘佛教的教義。維摩居士雖身在俗塵,但修為高遠,他教導了婆婆眾生,當下照見心靈凈土,創造美好世界,所有的種種都可見其慈悲之心,實在是難能可貴。

      說起南非總統曼德拉,似乎與佛教不相及,但他的行為卻顯示出了菩薩的特質。曼德拉的一生都在為南非自由與民主而奮鬥,他為了推翻南非白人種族主義統治,進行了長達五十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當他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時,南非法院以密謀推翻政府等罪名將他定罪,使他經歷了二十八年漫長的鐵窗生涯。但他卻並沒有因此而放棄爭取平等的信念與決心,也並沒有因為二十八年的獄中之苦而嫉世憤俗,他的臉上始終帶有微笑,他的積極總是能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也贏得了全體黑人的尊重。他說:「我的一生都奉獻給在苦難中的非洲人民,我一直在抵抗來自白人的壓制。我希望為爭取自由民主這一理想而活著,並去實現它,但如果需要的話,我也準備為他獻出生命。」這種願為眾生犧牲的無私表現難道不是自利利他嗎?難道不值得人們敬佩嗎?

      這些都再一次印證擁有高尚情懷的人其實在現實中比比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找得到佛教所說的理想人格。佛陀在未成道之前也是人,他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修行成佛亦在人間,他是人格完成、修行實踐的典範。如果我們以他們作為學習的目標,提高自己的品行,追求他們的層次,步上菩薩之道又豈是登天難事?如果我們不好高騖遠,而是珍惜當下,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件事,實現菩薩的精神更非望塵莫及。所以說,只要我們慈悲為懷,心在善念,人人都可以成為生活中的大菩薩,擁有大智慧,個個都可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令社會變得更加和諧與融洽。

 

 

淺談人生無常

蕭寶兒  

 

 

         所謂「無常」,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固定不變,也沒有人能預料和掌握的事情。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因緣離散而滅的,而生死就是其中一個為人熟識的例子。每一天打開報紙都會看到很多布關生死的新聞,從中,令我思考到人生無常這個揮之不去的問題。

       一個多月前的埃及熱氣球事件就在我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件事中,有一位死難者是我爸爸的同事,他是一位從小看著我長大的返返,為人友善,我小時候他經常請我吃糖。他剛剛退休,退休晚宴上他還很高興的說打算享受人生,於是報了團去旅行。但又有誰會預料到在旅程中,乘搭熱氣球時會發生意外,五個人去旅行,能回來的只有一人。就這樣由開開心心的享受天倫之樂變成由後輩為他們舉辦喪事。這件事來得十分突然,當晚退晚宴的情境我依然記憶猶新,可是他人卻不在了……。

      在小時候總覺得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平平安安活至七老八十並享受完退休生活才騎鶴仙遊。但隨著人漸漸長大,才發現人生並不如小時候想像般簡單,有時不一定是老死,而是生命的突破消逝。在《佛說無常經》中曾提及「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就如經文所說,即使是日月天地,到了因以消散之時都會自然消失,沒有一件事是例外的。人生亦是如此,人活在無常中,生死自然也是無常的,無人能幸免,誰先走﹑誰後走還是個未知之數,就正如「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霎時之禍福」一樣。

      其實,每個人一出生就已經開始步向死亡,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每個晚上平靜入睡,然後又能張開眼睛迎接第二天的來臨,一些看似唾手可得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必然的,所以活著每一日我們都該感恩,不要總是埋怨自己生活比別人貧窮﹑長得不及別人英俊漂亮……那麼我們應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種種無常﹖有人會選擇及時行樂;有人則以消極的方法結束生命﹑逃避問題。但他們不知道這樣做只會墮入三惡道中受苦。佛經有云「生者皆歸死……無能免斯者」人們都應明白這道理。

      雖然人在死後可能會輪迴,但我們應活在當下,珍惜當下所有的東西,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享受每一刻的生活。皆因前世所種下的因,今生我們才能有六分之一的機會輪迴做人,當中更只有不知多少千萬分之一才能生在香港這個優質的環境中以及能聽聞佛理,對此我們更應珍惜。人生無常,我們雖不能控制生命的量,但我們卻能控制生命的質。若每人都能從個人做起,每個家庭以至社會﹑國家甚至整個民族和全世界都能得到和諧及安樂。

      最後,希望每個人都能珍惜當下,為世界的和諧盡一分力。

 

訪客人次:8403107佛教黃鳳翎中學Buddhist Wong Fung Ling College
地址:香港銅鑼灣東院道11號Address : 11 Eastern Hospital Road, Causeway Bay, Hong Kong
© 2024 版權所有電話:25779485傳真:28810148
Powered By Friendly Portal System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