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黃鳳翎中學李偉盛校長專訪
在現實生活動當中,如何作出取捨是經常需要面對的情境。能作出正確的取捨,對個人的成長也有正面的影響。無論在學業、工作和人生等不同方面,如何作出正確的取捨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這正是今天李偉盛校長準備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取」與「捨」的藝術。
以一位新成員的身份到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擔任校長,在過程中除了適應學校本身的文化之外,也希望把一些新的構想帶到學校,讓全校的師生也能獲益。
教學團隊的捨與得
在新高中課程之下,老師和學生面對的壓力與挑戰與日俱增,但在固定資源的情況下,如何正確作出對學生最有利的取捨決定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校本評核、個人學習檔案、語文微調及融合教育等項目推陳出新;老師如何在當中以有限的
時間做出無限的效果,這與各方面配合作出正確的取捨有著密切的關連。因此在到任之後,也不斷與團隊的同工探討分析,如何將課程重新整合,讓資源在相互協調下能更有效運用。
整合課程資源互通
眾所周知,在課程改革當中,提倡閱讀及加強德育教育是一個重要的方向,而在語文微調的政策之下,英語教育也不能忽視;但在人力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盤推展及各自為政,對老師和學生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我們將課程內容重
新整合,以推廣閱讀為發展的主線,當中配合不同的主題如生命教育、資訊科技教育及英語教育等;透過老師的配合,盡量減少課程上互相重疊的部份,讓老師的人力資源作最有效運用的情況下同時能推展不同的新項目。
新一代的取捨觀念
香港的年輕一代生活在普遍富裕的社會,有較好的生活條件,而近年亦因為小家庭的出現,小孩在家中可以說是萬千寵愛在一身,想要的只要開口,父母一定會盡量滿足,因此也造成了年輕一代的自我中心意識,凡事也是以自身利益出發。由此發現,他們對取捨的觀念也是先獲得才再想有沒有可以付出的,而不會先為他人設想,把自己有的先拿出來給有需要的人;這種自我中心的處事方式,在他們踏入社會之後可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從服務體會生死無常
服務學習是現今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透過服務接觸社會上的不同群體,讓學生明白「幸福不是必然」的道理。在探訪的服務中,一般也是以長者或是智障人士為主,而學生在過去的數年,除了獨居長者之外,主要是探訪智障長者。這是
在幾年前的一次偶然機會之下進行了年長智障人士的探訪,在檢討報告發現學生在服務之後也有深刻的體會,而機構也覺得學生在過程中的表現非常好,所以幾年來都是合作無間的。
其實學生在獨居長者和智障長者的探訪過程中,可以體會對生死無常的概念,特別是智障長者的探訪,雖然說他們是長者,但是智商也只是小孩子,在生活起居也需要別人的照顧。同學從中也會明白幸福真的不是必然的,看到自己雖然不是條件最好的一群,但與探訪對象作比較,就看到自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了。
人人都是「PHD」
在學期之初,李校長在想該如何讓學生好好裝備自己時,為將來踏入社會作準備,最後想到了「PHD」三個字,這三個字是指博士,也可以說是成功的其中一個指標。但當中所指的是 有 所 不 同 的 : 「P 」 是proper behavior 、 「H 」 是hard-working、「D」是determined;其實這是學生藉以裝備自己的三個要素,即是正確的行為、勤力和決心。在這三個要素的指引下,努力不懈、堅持到底是邁向成功的不二法門。
同心合力創未來
在訪問的過程中,看到李校長對學生的關心和教學的熱誠。雖然新高中課程中的項目繁多,工作量絕對不少,但李校長仍能以遠大的目光與教學團隊一同商討,對課程作出整合,讓老師發揮專業潛能,一步一步向課程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