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至7月1日
《客家文化之旅》 ── 初溪土樓 佛教靈光寺 世界文化遺產交流學習團
整裝待發的我期待已久,興奮不已。期待的是能接觸、瞭解與我素昧平生的客家文化;興奮的是能與年齡相約的同伴、見識廣博的老師們一起去體驗這次旅程。
這次旅程也的確讓我獲益匪淺,回味無窮……在這四日三夜里, 我們飽覽青青蔥蔥的大自然景色,參觀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品嚐地地道道的客家小菜。這一切的畫面良久在我腦海中迴蕩……
讓我體會最深的莫過於客家人居住的土樓和客家人的飲食了!
歷史悠久的土樓,主要分圓樓和方樓。顧名思義,它們的形狀是圓的和方的。這與我們平日居住的樓房大相逕庭!土樓的主要支架全部用木建,而墻則是利用未經焙燒的泥土築成。對於我來說,就像走進了一個奇妙的世界,忍不住四周遊走、呼吸和感受一下土樓的氣息。除此之外,我也驚歎客家人的智慧,他們發明的土樓,不僅起到防禦外敵的作用,還能把一家人的感情連在一起。由於一家人住在土樓裏,一打開房門,便能與親戚、鄰居互相問候,這種融洽的感情似乎也被注入了土樓的歷史裏了。
除了到土樓裏參觀外,我們也爬上了觀景臺,一覽眾多土樓的風采。在觀景臺上,大大小小,圓的方的土樓依山傍水,如此靜謐地、安詳地享受大自然的舒適。「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頓現眼前。從觀景臺上眺望,壯大的土樓變小了,盡收眼底,配以藍天白雲,熱情的陽光,葱鬱的樹木,讓我們陶醉不已,迫不及待留下倩影。
參觀所消耗的能量當然要補充啊!這四日三夜的飯菜,全都是客家菜,完全切合這次文化之旅體會客家文化的目的。客家菜的特色是多油多鹽,而且少不了豆腐和梅菜。在這十二頓飯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在萬秋樓的用膳。她的前身是「地主樓」,是華僑夏萬秋先生出錢興建的。爲什麽會變成餐館? 這裏頭可大有文章!據悉夏萬秋先生只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接到報告說有大盜來打劫,便急於逃跑,以後也沒有回來居住了。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充公,就歸政府所有了。文化大革命後,就有商人買了它下來,成為了我們用膳的餐館。在這充滿客家特色的餐館裏享受晚餐,格調十足!
回望這旅程,來不及細細感受就已經要回港了……最重要的還是要懂得感恩,感謝學校和有關組織策劃這趟文化之旅,讓我們能有機會親身接觸客家文化,實在獲益不淺。(6E 林燕萍)
梅縣靈光寺前合照
|
全團八十多人於別具特色的客家餐館用膳,歡笑聲此起彼落
|
外形獨特的福建土樓
|